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强调对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进行监督和预警,通过构建监测评估预警数据资源体系编目、指标体系、模型体系和标准库,打通数据通道,建立贯穿于业务实体中的预警探针,按行政层级落实监督预警责任主体,实现智能化的动态监测、周期体检、专项评估及及时预警,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落地的一站式管理。+ 更多
一、产品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强调对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进行监督和预警,通过构建监测评估预警数据资源体系编目、指标体系、模型体系和标准库,打通数据通道,建立贯穿于业务实体中的预警探针,按行政层级落实监督预警责任主体,实现智能化的动态监测、周期体检、专项评估及及时预警,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落地的一站式管理。
二、系统定位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是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成的一个应用系统,旨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加强规划实施监管,并为逐步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智慧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根据系统的定位,需满足多源数据汇集、国省市三级纵向传导、信息横向关联、面向多个业务场景定制化推送专题数据等需求。
(系统定位)
三、建设工艺
1)数据编目及标准规范完善
以国土空间治理及规划体系建设要求为导向,结合地方禀赋与战略发展差异,拓展、修改完善相关标准,并与上级政府下发的建设标准规范指南进行充分对接。具体包括:监测采集标准、监测数据成果建库标准、数据库成果汇交标准、指标计算技术标准、评估预警技术规范等。
2) 多源数据汇交与共享
通过数据汇交组织工具抽取多部门单位的成果数据,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形成共享数据服务池,支持数据的横向互联互通与纵向传导汇交。
3)数据梳理、差异化建设
以应用的具体需要为基本导向,结合现有的数据资源建设,对指标、模型的算法及数据需求开展深入分析梳理,建立数据资源体系。
4) 指标层级划分、应用场景界定
从安全、绿色、创新、开发、协调、宜居六大维度梳理指标,形成指标专题,并从行政层级传导、更新周期需求、数据来源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梳理,通过模型把数据转换成指标,再落到国土空间治理的业务应用场景中,为国土空间实施决策提供依据。
5) 指标模型构建及关联梳理
梳理各项指标的应用场景、指标算法,理清数据来源,落实指标模型的评价类型,评价方式,结合差异化的空间需求进行指标模型体系的设计,建立模型-指标-数据传递关系,为后续的信息化模型建设与空间化精细化的实施评估打好基础。
6)指标标准库建设
针对国土空间精细化发展的要求,以及空间的战略定位与基础建设不一的实际情况,建立空间化的标准与模型,支持空间图层的标准值、模型参数、模型类型的写入,支持实现全域空间化、精细化适宜性的规划实施监督工作。
7) 知识化管理及可视化表达
对监测评估预警涉及的指标、模型进行知识化地运维管理,重点对数据源、更新周期要求、应用推送部门、推送场景、目标值微调等日常工作中存在调整情况的配置进行便捷操作。同时支持模型及模型运行成果的可视化表达,实现决策管理一体化。
8)可持续的运维管理
通过计划任务实现各知识模型定期的自动运行,或通过事件触发的方式手动运行,从而实现数据的定期自动更新,并同步形成数据更新操作日志与统计结果。便于维护数据的同步性,实现智能化实施监管。
(标准库建设)
(指标模型知识化管理)
四、功能简介
1、动态监测
对全市域的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呈现,重点对数据的更新周期、更新时间线、覆盖程度、监测的具体指标时序变化趋势等进行持续监管,并以集中报表,图表联动的形式呈现,实现智能化动态监测。
2、周期体检
结合国家监测指标要求,对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宜居六个关键维度展开周期性的体检,基于单项指标的监测值结合空间化的目标值、参考值进行评分,并形成综合评分,支持图文联动与时序趋势的监测,实现对国土空间健康态势的智能化识别。
3、专项评估
结合人口、活动、经济大数据,整合汇集空间单元的开发强度和利用情况,进行时间、区域等多维度比对。从节约集约用地角度出发,汇集全市土地使用的情况、开发成本及地均GDP等经济数据。支持土地集约利用、存量挖掘等开发利用决策。
4、及时预警
以及时预警为核心,对国土空间实施情况情况进行月度总结动态报表呈现,支持图表联动,表表联动,支持具体案件的定位与详细信息的查询,以模板化,配置化支持数据的智能抽取与实施预警月报的智能生成,实现对国土空间实施情况的快速掌握、可视化感知。
五、全流程应用支持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上下级层级衔接,同时对接规划编制、规划审批、用途管制、开发利用、执法督察等系统,将监测评估预警的专题数据推送到对应的应用系统中,为各项业务的审查提供决策的依据,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全流程提供应用支持。
1)面向规划编制:
编制前通过数据治理,汇聚统一、标准、规范的全域空间规划数据、专项数据等,并支持个性化的数据抽取与筛选。编制中提供分析模型,可以结合地方差异性进行参数配置。编制后以规范化入库工具,支持规划编制成果的快速入库、数据修复及版本管理,提供专题配置模型,知识解译模型,图表可视化模型。提高空间规划研究分析的效率及规划成果的管理效率。
(专题数据的个性化抽取筛选)
(分析模型可视化配置)
(规划编制成果的规范快速入库)
2)面向规划编制审查:
通过梳理分析五级三类空间规划的审查要点,建立相应的审查模型,支持空间审查,指标审查,规则审查,审查,实现自动化审查,并提供审查报告,让规划编制审工作更智能更高效。
(自动化技术要点审查)
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通过数据治理,汇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以及专题的可视化配置,实现对国土空间,建设项目的持续关注,在保障了数据一致性的同时,让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更加因地制宜。
(全生命周期空间关联)
通过梳理分析建立的开发利用专项模型,结合数据治理形成的全域开发利用信息数据,能够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效益,节约集约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辅助选址,辅助空间规划决策提高存量挖掘效率,让建设投放更精准。
(智能化项目辅助选址)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建立监测评估预警探针,通过对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抽取,并结合相关法规规范等定制的评估预警模型生成预警结果专题,推送回业务实体,作为必要的审查内容。
(面向国土空间治理建立预警探针)
六、特点亮点
1、可拓展的指标模型标准体系
针对发展瞬息万变,指标模型标准体系动态变化的情况,构建可拓展的指标模型标准体系,结合监测评估预警的应用逻辑,拆分数据库建设,建立配置工具,快速响应新变动、新发展的建设要求,以高配置、高拓展能力提高建设效率,建设复用率。
2、动态的数据模型管理及运维体系
针对数据繁多,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维护成本大的问题,建立数据、指标、模型管理系统、运维系统,不仅梳理现有的资源体系,还要充分考虑未来拓展性,并根据现行的数据建设情况、监测预警的要求,区分动态监测的更新周期、数据空间单元等建设力度,进行系统对接、数据共享,最终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
3、可拆分的指标模型体系
针对空间差异化大,不同区域的模型难以直接复用的问题,细化拆分监测评估预警指标模型体系,得到可复用的的模型基本组件与需要因地制宜的标准规范、运算规则、关键参数权重等,以可视化拖拉拽的形式支持快速的无代码模型注册及调用,支持空间化的模型类型、评判标准、模型参数的写入,让监测评估预警在高效的同时又不失精细化。
4、可视化运维配置系统
针对国土空间认知成本高,信息传递成本高的问题,建立可视化运维配置系统,将必要的基本图表模型、业界共识的专题报告内容、地图专题模型等内容建模形成可复用基本配置单元,通过对数据源的选择,实现智能化的数据抽取,自动形成可视化高可读性的报表专题,支持专题的导出与推送。
X 关闭
请扫描二维码